简要内容:从昔日的盐碱滩到如今风景如画的城市,大庆油田在保证为国家贡献石油的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百年油田正充分释放着自己的绿色魅力。2007年11月16日,投资1.71亿元的长垣含油污水生化处理站在采油一厂顺利投产,至此大庆油田已建成154座含油污水处理站,年处理能力达4亿立方米。
从昔日的盐碱滩到如今风景如画的城市,大庆油田在保证为国家贡献石油的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百年油田正充分释放着自己的绿色魅力。
从“生产原油为国家作贡献”到“节能减排也是为祖国作贡献”,在石油开采保产量做“加法”的同时,能耗物耗却做起“减法”,大庆油田走上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大庆油田是个名副其实的“庞大机器”,整个油田地面上密布着数不清的采油树、各类站(库),还有其他难以计数的油田设施。在地下更是纵横交织着总长达数千公里的管线。这些设备在奉献能源的同时,也是耗能的大户,生产过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电能、天然气、水资源。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王玉普告诉记者:“当我们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视自己时,突然发现大庆油田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当前与长远’、‘产量与效益’、‘产能与节能’、‘增长与环境’等问题,一些人思想上还存在‘重产量、重效益,轻节能、轻减排’的片面认识。”
在王玉普的建议下,一场关于“贡献观”的大讨论在油田展开。油田员工开始细算小账,大庆油田的原油损耗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2%,若进一步加强脱水油管巡线、采取环保措施减少落地油等,可将损耗率降到1.0%,“十一五”期间可降低能耗50万吨标煤;再有,每年油田有近一亿立方米的放空气量,如将其中的一半用来发电,至少能使油田用电量减少1.25亿千瓦时,相当于降低5万吨标煤……
这一笔笔小细账,让大家明白了,小账不小,节能减排能带来这么大的效益。油田领导班子提出了新的经营理念:当年为国家生产原油是贡献,今天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也是贡献,如今必须由“高产稳产”向“清洁、节约、可持续发展”转变。
因此,油田在完成创造巨大财富“加法”的同时,在日常生产中开始细算“减法”。各采油企业突出特色,在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上各有高招儿。
采油六厂发明了独到的“立体节能”运作模式:油藏工程把控制无效注采循环作为重点,从开发源头上降低能耗;地面工程把布局优化、设计简化作为重点,控制规模降低运行能耗;采油工程把优化举升方式、举升参数和举升设备作为重点,提升机采用能效率,降低能耗;生产管理把实施冬季不加热集输作为重点,改变集输方式减少天然气消耗。
在钻井二公司作业现场,钻井队特意配备了大小两台柴油发电机,大发电机用于钻井作业,小发电机用于日常照明和做饭,大小发电机分开使用,尽管搬运很麻烦,但带来的却是资源的节约。
油田还推广使用新的抽油设备,用螺杆泵抽油设备代替传统的“磕头机”。据介绍,和“磕头机”电机功率至少55千瓦相比,一台螺杆泵的最大电机功率只有30千瓦,在采油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单井每年能节电两万多度。目前,这种螺杆泵已经在大庆油田推广应用到了3800多口井上。
节能节出了可观的绿色效益,减排也一样带来不小的绿色收获。据统计,当“少用一度电、少烧一方气、少落一滴油”理念扩展到全油田10万个岗位、6万多口井后,每年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0多万吨,能耗成本占整个油气操作成本的比例由42%下降到36%,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当。
当年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开采石油,如今是用尽量低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采到更多的石油,大庆油田实现了从传统的“资源——生产——污染”到新型“资源——生产——再生资源”发展方式的转变
19世纪后半叶,里海沿岸的荒漠上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滚滚而来的财富使巴库迅速成为俄罗斯里海西岸的著名城市。然而,昙花一现式的繁荣持续了不到半个世纪,掠夺性的疯狂开采就使巴库油区可采储量迅速衰减,随着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减少,巴库的繁荣开始“枯萎”。
同为资源型企业,大庆油田经过几十年高速高效开采,储采比已严重失衡,后备资源明显不足,全油田综合含水量超过90%。为了让大庆油田彻底远离“第二个巴库”的悲剧,大庆石油人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油田、环保油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过去,高耗水、高污染,始终是油田开采中的一大难题。生产中不仅要产生大量的采油污水,而且石油从地下抽取后,还需要回注大量清水来保持地层压力。这就导致一边是经常因大庆水库缺水而停注,另一边是采出来的大量污水没法“消化”。采油六厂的王宝江临危受命,大胆提出了用污水替代清水配制聚合物驱油的想法。他经过无数次实验,发明了“射流曝氧法”,给污水“杀菌”、“消毒”后,让聚合物乖乖地“喝”下了处理过的污水,又把油乖乖地“赶”出来。这项技术应用后,全油田年均利用污水5400万吨,节省清水费2.2亿元、排污费1.76亿元。大庆油田当之无愧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污水治理示范区。
2007年11月16日,投资1.71亿元的长垣含油污水生化处理站在采油一厂顺利投产,至此大庆油田已建成154座含油污水处理站,年处理能力达4亿立方米。这些处理站把含油污水聚集在一起“清洗干净”后回注地下。这一洗一注的注采总量相当于拯救了8个杭州西湖。
同样有代表性的还有“低温集油技术”。这项技术使油井最低集油温度降到原油凝固点以下5℃至10℃。这样一来,减少了加热造成的损耗,全油田实行季节性停掺水泵、加热炉1000多台,实施低温集输井近3万口,占油井总数的2/3,年节电1.66亿度、节气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9.3吨。
从向大自然索取,到保护自然、回馈自然,大庆油田把生态保护提高到发展战略高度,生态文明成为新的价值观。
大庆油田开发的最初,人们还沉浸在找到大油田的喜悦里,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采油带来的负面作用,对环境保护也没有深入的理解,哗哗的原油经常直接喷泻到地上,使得大庆油田周围的大草原迅速退化,许多地区的草原植被几年间荡然无存。
大庆作家宫柯回忆,上世纪70年代,走在大庆油田的街道上,稍不留神就会踩上一脚乌黑黏稠的石油。在人口密度大一点的地方,到了傍晚,居民燃烧原油做饭取暖的黑烟四处弥漫,连天上飞的麻雀都被熏成了黑色,水泡子上漂散的石油覆盖了大片水面。
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率先推出了“绿色钻井”理念。他们在作业时把防渗布铺在钻井液、水池和设备下面,保证“油污不落地、泥浆不落地”。记者来到这个英雄的钻井队,在高高的钻井塔上,眺望脚下一望无际的草原,作业区内的泥浆罐、油罐底部全都铺上了五彩布。场地中最显眼的是蓝色防渗布,像一张大毯子,把井场垫得严严实实,废弃物、废液都统一收集处理。作定区的宣传板上面写着这样的话:“少一丝尘埃,多一片清洁,保护环境,共享碧水蓝天。”队长胡志强谦虚地说,大庆油田的所有作业队都是这样做的。
过去有句顺口溜:“石油工人苦不苦,一天要吃四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而如今,油田员工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采油一厂703作业队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昔日满身油污的作业工站在污油污水中工作的场面已经不见了,井架高耸,机器轰鸣,工人们紧张地对管线“刮蜡”后,再输送到地下,身上脚上却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在采油一厂二矿北一二联合站,在窗明几净的控制室内,着装统一的员工神情专注地盯着各种监视器的屏幕及精密电子仪器上的数据。哪口油井或者水井出了问题,值班人员就会立即电话通知有关技术人员前去处理。而这样一个联合站,值班的也仅仅七八个人,生产管理精细化,在成本上减少了消耗。
大庆号称“百湖之城”,很多居民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早晨起来,走出家门,沿湖边散步。蓝天、碧水相互辉映,花鸟、绿地动静相宜。可这在几年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大庆的黎明湖、万宝湖、黑鱼湖、龙凤湿地、当奈湿地等众多湖泊、湿地,以及32个集生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园,星罗棋布的休闲广场,已经成为这座石油城的一道绿色生态风景。
而最令油田人自豪的是“绿色长廊”。它南起杏南油田,中到油田生态园,北至喇嘛甸油田。这里既是大庆油田的主力油田,又是油田人的生活区。在总面积达966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内,实行“三点”、“六线”、“九面”分期、分批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在建设“绿色长廊”的过程中,王玉普等油田公司领导,都以普通员工身份参加了万人植树会战。在新时期大庆石油人的巧手装扮下,一处处荒芜之地将变成油城的一处处美景,被“绿色长廊”所环绕的大庆油田将更加美丽。
王玉普的语气坚定:“我们稳产4000万吨,既要贡献大,又要效益好;既要少投入、多产出,又要低消耗、低排放;既要讲企业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因一时的发展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掩映在绿色中的大庆油田,以生态文明为价值观的大庆油田,正以崭新的形象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关闭窗口】· 【打印】· 【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南京 大连 沈阳 长春 杭州 福州 合肥 武汉 郑州 长沙 成都 哈尔滨 太原 南宁 青岛 南昌 广州 海口 西安 深圳 兰州 西宁 银川 昆明 贵阳 乌鲁木齐 济南 宁波 厦门
网站导航:发电机 康明斯 上柴 玉柴 潍柴 帕金斯 三菱 济柴 沃尔沃 奔驰 科克 大宇 康明斯500kw 康明斯400kw 康明斯300kw康明斯250kw 康明斯200kw康明斯200千瓦 康明斯150千瓦 康明斯75千瓦 康明斯100千瓦 康明斯50千瓦 康明斯30千瓦 玉柴800千瓦 玉柴800kw 玉柴600千瓦 玉柴600kw 玉柴500千瓦 玉柴500kw 玉柴400千瓦 玉柴300kw 康明斯发电机组 上柴发电机组 玉柴发电机组 潍柴发电机组 帕金斯发电机组 三菱发电机组、济柴发电机组 沃尔沃发电机组 奔驰发电机组 科克发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