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行业高官频发“煤炭产能过剩”警报,产业界却掀起并购煤矿的热潮。
国家发改委9月中旬频频召开会议,与五大发电集团和各地方政府商议电价调整方案。
“近半年来,电力企业反映得厉害。”国家电监会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此次调价,是在电煤矛盾最为尖锐的山西、山东等省份进行,但调价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2010年,中国CPI已连续两个季度涨幅超过2%。在此敏感时分上调电价,国家发改委需要莫大的勇气,亦说明随着近年煤价的飙升,“煤电顶牛”的僵局越来越难调解。 煤炭行业的利润为产业界钦羡。仅今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企利润总额就高达1225亿元,同比增长了80.91%。黑金之暴利,导致各路资本纷纷杀入煤炭行业。传统煤炭巨头早已四处跑马圈地,甚至把触角伸到海外;而“挖煤自救”的众发电企业,并购煤矿的积极性更高。
资本“入煤”
在今年年初的工作报告中,五大发电集团全部提出要大幅增加煤炭产量,个别企业甚至将短期目标定在“亿吨”。业内估算,今年五大集团的煤炭年产量将在3亿吨左右,相当于全国发电煤耗的1/5;五大集团计划到“十二五”末,将煤炭自给率提到30%~50%乃至更高。
五大集团外,有9家非煤央企也加入挖煤之列。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透露,目前非煤央企投资煤矿达254处。
央企外的地方国有煤企,仗着地利和接二连三的资源整合,在“十一五”期间,均成为“重组大赢家”。
本月,新疆电力设备巨头“特变电工”(600089.SH),也宣布出资8578万元成立能源公司,要从事煤炭资源开发。
有统计数字表明,2006~2009年,中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接近8700亿元,比“十五”净增6280亿元。
获得投资最多的,是煤炭资源丰富的晋陕蒙和投资新贵新疆。高额投资带来产能大跃进。去年,内蒙古勇夺全国煤炭产量头把交椅,由此导致交通瓶颈凸显,京藏高速大堵车与此不无关系。
今年,资源整合大局几定的山西迎头赶上,重夺“一哥”宝座。
陕西也不甘人后。陕西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700亿吨,居全国第三。本月中旬,陕北榆林又有5个重大煤矿项目和1个煤电一体化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国家“十一五”确定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陕西占3个,国家规划的重点矿区陕西占10个,2009年该省产煤接近3亿吨,增长潜力巨大。
去年年底,中国煤炭总产能已经高达36亿吨,产量30亿吨,另净进口1亿吨,煤炭大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预计今年产煤将在33亿吨左右,而上半年就进口了8000万吨煤炭。 而“十一五”规划的全国煤炭产量目标是26亿吨。未到收官,“十一五”规划的煤炭总量控制已经“完败”。
产能之忧
记者在对各涉煤部门的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产能过剩判断指标体系,故各种数字差别很大,让人无所适从。
从2003年开始,中国煤炭产量几乎以每年2亿吨的增量上升。“十一五”期间,超预期的产能扩张,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增长,煤炭不仅没有出现预料中的产能过剩,反而一直处于紧张或紧平衡状态。
煤价也未出现发电企业期盼的跳水,反倒逐渐和国际接轨,甚至时常高过国际煤价,导致进口飙升。
与之相伴的,是不绝于耳的“产能过剩”警告。
早在“十一五”起端的2005年年底,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马凯就公开表示,包括煤炭在内的11个行业产能过剩或存在潜在产能过剩;200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又出台《关于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要求提高煤炭准入门槛,尽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禁煤矿超能力生产。 2007年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国家发改委严禁“六证”不全的违法煤矿参与煤炭供需衔接;同年2月27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的通知》,对全国范围内的新煤炭探矿权实施“门禁”。
国家安监总局也在同期宣布要“三年解决小煤矿问题”,安全监管亦成为压缩煤炭产能之利器。
这已成为煤炭行业的惯例:只要宣布煤炭产能过剩,开始布控压缩,必然迎来新一轮煤炭短缺和煤价高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过剩警告”又开始被频频端出。
去年8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书国家能源局,要求企业限产。
今年8月,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也对外表示,要考虑设置煤炭产量的“天花板”,因为“十二五”期间将出现产能集中释放,供过于求几乎无法避免,应当对各地上马产能情况进行严控。
一时间,“天花板”成为业界流行词。
今年6月中旬,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佑国在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透露,到“十二五”末,我国煤炭产量目标为36亿吨。
神华集团总经理助理谢友泉也公开撰文说,按照2020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比例要降至57%以下的国家目标,商品煤供应量“天花板”应降到约36亿吨。
但是前不久,国家煤监局曾对全国煤矿做过统计,目前共有在籍煤矿15119处,总产能已达36.91亿吨;而国土资源部的数字是:有煤炭采矿许可证的煤矿共14423处,总产能36.6亿吨。
今年上半年,中国工程院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的《我国煤炭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综合考虑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运输条件等多因素,到2020年我国科学的煤炭生产能力应在38亿吨左右。
事实上,按照现在的建设速度,突破38亿的产能指日可待。
国家安监总局煤炭信息研究院能源安全所所长刘文革告诉记者,根据弹性系数预测法和GDP单位耗煤法,综合考虑安全、环境、人力等各种因素,该所预测今年的煤炭总需求是33亿吨,而2015年是40亿吨左右。
但是,近期各省区纷纷公布了其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稍加汇总即可发现,各省区规划到2015年煤炭总产量将超过42亿吨。
“天花板”之辩
中央财经大学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告诉记者,“产能过剩”一说,只是一些人士怕出现1998年金融危机时的煤炭整体亏损情形。
岳福斌认为,现在金融危机,煤价都依然坚挺,股票板块中也是煤炭板块最稳定,秦皇岛煤运码头的港存也在合理范围,看不出任何过剩迹象。
根据煤炭经济研究院开发的煤炭需求预测模型,岳福斌预测到2015年中国煤炭年需求将达到45亿吨,甚至高于这个数字。
岳的预测,考虑了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已发生3年,全球经济即将进入回暖的“后危机时代”,必定首先带动能源需求上升。而中国的中部振兴计划,仅湖北、湖南和江西,在“十二五”每年就需调入煤炭2.5亿吨;传统煤炭大省河南,在“十二五”将变成调入省,每年缺口4000万吨。全国蓬勃发展的煤化工,也将消耗越来越多的煤炭资源。 岳福斌认为,产能过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产品过剩。“应在保证产能相对过剩下,严格控制产量过剩。”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国家还应保证产能有一定的过剩,作为战略储备。因为煤炭不同于石油,储存产品只会造成污染和自燃,“只有储备产能和资源。”
产能过剩也是可控的,“一是政府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二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等规制。”而这,正是目前政府的中心工作。
岳福斌告诉记者,国家应对1998年煤炭相对过剩是有历史教训的。在1978~1997年,中国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10.56%,有效支撑了经济发展;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一面大力关闭小煤窑,一面减少固定资产投资,1998~2001年平均每年下降26.28%;结果2002年经济回暖后,能源供不应求,煤价飞涨,小煤窑大量超产,导致安全、环保等问题丛生,“我们不能总犯历史错误。”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告诉记者,“产能过剩”一说“不靠谱”:从经济学角度,只要价格没有下跌,就不存在过剩。
至于“天花板”理论,林伯强认为,即使中央政府不说,山西等各个地方政府也在做,“山西等地方都在限产,只有新疆还没有意识到;这不是觉悟,它们只是觉得资源未来会越来越值钱。”
【关闭窗口】· 【打印】· 【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南京 大连 沈阳 长春 杭州 福州 合肥 武汉 郑州 长沙 成都 哈尔滨 太原 南宁 青岛 南昌 广州 海口 西安 深圳 兰州 西宁 银川 昆明 贵阳 乌鲁木齐 济南 宁波 厦门
网站导航:发电机 康明斯 上柴 玉柴 潍柴 帕金斯 三菱 济柴 沃尔沃 奔驰 科克 大宇 康明斯500kw 康明斯400kw 康明斯300kw康明斯250kw 康明斯200kw康明斯200千瓦 康明斯150千瓦 康明斯75千瓦 康明斯100千瓦 康明斯50千瓦 康明斯30千瓦 玉柴800千瓦 玉柴800kw 玉柴600千瓦 玉柴600kw 玉柴500千瓦 玉柴500kw 玉柴400千瓦 玉柴300kw 康明斯发电机组 上柴发电机组 玉柴发电机组 潍柴发电机组 帕金斯发电机组 三菱发电机组、济柴发电机组 沃尔沃发电机组 奔驰发电机组 科克发电机组